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1924年,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中首次使用“方志学”的概念,认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后始有人专注于方志学研究并发表论著,如瞿宣颖、李泰菜、王葆心、傅振伦、吴宗慈、黎锦熙等,其中不少人受章氏方志理论的影响。方志学研究在民国时期仍属草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产生了一批专著、论文,其中围绕新志编纂理论的研究著述数量最多。但方志界对方志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基本内容还未形成统一认识。
方志学概念 学科名称、学科定义属于方志学慨念系统的基础内容。关于学科名称,有两种最为普遍,分别是方志学、中国方志学。学术界对方志学是不是独立学科存在不同意见,因此,对其定义的理解、表述较多,差异较大。后来独立学科说为多数人所接受,但对方志学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主要有研究方志产生和发展规律学说,以及历史学分支说、地理学分支说、区域发展说、方志与方志学混同说等。
方志学研究内容 关于方志学研究内容,主要有3种类型观点。第一种将研究内容概括为6个方面,分别是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方志的性质和分类,特征和功能,方志编纂理论,方志的整理和利用,方志学史。第二种在6个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地方志研究工作的文化交流,方志事业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第三种归纳了10项研究内容,其中3个方面是以上内容的归纳,7个方面为新增部分:方志编纂指导思想,方志内容如何全面、真实和准确地再现客观地情,方志批评的标准、形式、方法、意义,方志编纂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职能、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修志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实现途径,方志质量标准及保证体系的构成和运用,方志与地方行政、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俗及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关系。
方志学学科体系 民国时期,学者开始对学科体系进行探索。李泰菜《方志学》、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列举出学科体系框架。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不少有关学科体系构成的新观点和新见解。分类有粗有细,但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学科史分类;另一种是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学科史分类。产生众多分支学科名称,如方志编纂学、方志统计学、方志目录学、方志管理学、方志收藏学、方志批评学、比较方志学、方志应用学等。
方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方志记述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编纂方志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这些学科也对方志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民国时期李泰菜在《方志学》的修志之辅助学识章中列举了不少修志辅助学科二随着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开展,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方志、方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杨静琦、于希贤编著的《地方志与现代科学》一书,探讨了地方志与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软科学、系统论、信息论等20余种学科的有机联系。在其他论著中也对此有所阐述。有学者指出,虽然方志学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借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术语,但也有自身的学科术语和理论体系,已形成了自己的内涵。
(摘自:《方志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