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编纂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年鉴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年鉴事业规范化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说:“人才队伍素质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事业发展就能上台阶、上层次。”这同样适用于年鉴工作,要编出高质量的年鉴,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编纂团队,惟有因人兴鉴、众手成鉴,方能出精品良鉴,方能使我们的事业长青常新。现结合年鉴编纂工件实践,就加强编纂队伍建设谈些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专家共研。
一、年鉴编纂队伍现状
队伍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项工作,只有人员素质高,团队建设有力,这个地区、这项工作才能顺利发展,才能按照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目标方向正确。2014年召开的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对当前地方志工作作出了基本估计,并对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法治化建设提出了要求。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年鉴编修,完成编纂工作中的各种新挑战,也必须要打造一个高水平、德才兼具的编纂团队。
1.队伍构成较新
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作为一个新组建不久(2012年6月机构“三定”完成,与区委党史研究室合署)的机构,人手较新,干部队伍处于新老交替之中,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史志办是两块子,一套班子,属参照公务管理的单位,编制数为11人,目前在编9人。其中处级3人,、科级3人,科级以下3人。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5人、占55.6%;35岁以下2人、占22.2%,35岁到40岁3人、占33.3%,40岁到50岁2人、占22.2%,50岁以上2人、占22.2%。除1名副主任在史志办工作8年外,其他的都是近几年调整来的。2012年部队转业及调整来的3人,2013年后招收和调整过来5人,他们虽然都有工作积极性,且文化程度也很高,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不是曾经所从事过的专业,业务水平参差不一。另外,各单位部门撰稿员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每年都有30%左右的人员变动,稿源质量变化较大。
2.区域情况不够熟悉
近几年,上海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快,旧区改造力度强,市政建设步伐大,从事年鉴工作的同志稍不留神,不注意学习,不当收集资料的有心人,就会茫然无措,对编纂年鉴质量有一定影响。在我们这支队伍中能算得上土生土长的只有1人,3人是军转干部,5人是外省市考入,今后年轻公务员进入杨浦工作的将越来越多。这成为倒逼我们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团队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3.领导要求与业务水平存在差距
我们作为史志合一的部门,对于编纂年鉴工作既有利也有弊,在工作重任务多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突击性作用,正因为史志合一,我们的工作分配是打统仗的,没有绝对的分工,只有任务的明确,这就带来工作重心容易偏离,学习业务不够专一,骨干力量造成流失的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成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5月,召开的十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同时明确把杨浦区定位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杨浦成为中心城区中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城区,迎来了经济转型发展又一次重大机遇。也是年鉴工作者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发展中心,把历史记录好,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赢得领导重视和支持,进一步扩大年鉴宣传效应。
为此,要从组织建设、思想和业务建设、法制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打造优质团队,提升年鉴质量。
二、抓牢组织建设这个“根”,条块结合打造健全完备、互动有力的编纂队伍体系
年鉴作为年度人民政府的资料性文献,不仅所载信息要全面翔实,而且必须部类清晰、条目具体,涵盖城区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纂队伍组织规范有序、有层次,能组成一个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得当、运转高效的年鉴编纂组织。
1.第一层级——领导层
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年鉴工作的“大脑”。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年鉴作为年度政府资料性文献,必然背靠政府,手拿“尚方宝剑”。这个“尚方宝剑”就是编委会给的。日常工作中,编委会应该在调配年鉴运转的人、财、物方面,给予政策、资金、资源支持,保证领导到位、上行下效,推动年鉴工作顺利开展。年鉴编纂实践中,编委会每年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不过多干涉具体业务。年鉴出版后,遇有意见建议、不足之处,会及时反馈给区方志办,提出鞭策。
2.第二层级——编纂层
即区地方志办公室或者年鉴编辑部,是年鉴工作的“躯干”。《条例》中称之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的工作”。这个层级非常重要,是年鉴工作的“主力军”。一方面,编纂层的责任编辑是编纂工作中为数不多的专职人员,也是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年鉴编纂也是责任编辑的“看家本领”,作用发挥的不好就是“失职”。因此在这一层级,专业队伍更要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包括协调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文字处理能力、迅速反应捕捉最新信息能力、社会发展前瞻洞察能力等,即精干内行,肯干实干,尽职尽责,并在第一层级的重视下,在各单位部门的配合下,出精品创佳绩,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向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负责。反过来,优秀的工作成果、高价值的年鉴产品无疑也将成为带动整个团队高效运转的最有力的动力和加速剂。
3.第三层级——撰稿层
即各单位部门的撰稿人员,是年鉴工作的“四肢”。年鉴供稿单位和个人能否积极协作配合直接影响着年鉴的内容和质量。第二层级对这个层级除了业务上的结合之外,还要加强情感上的沟通,采用评选先进、各种形式的奖励、联谊联欢,按时交稿有奖、延误交稿处罚等举措,促进情感交流、加深友谊,提高撰稿员积极性,让其感觉到做好年鉴工作是人生又一价值的体现,最终达到提高年鉴编纂效率,缩短年鉴出版周期的目的。
如果说,上面三个层级可以称为“条”的话,那么,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个“块”的概念。“块”建设的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块”,即两个序列——政府序列和社会序列。从人员身份上区分,可分为在职干部和志愿者两种。其中,政府序列必然是主体序列。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是不够的,还要“开门办鉴”,广泛面向社会,从区属走向区域。2015年,《杨浦年鉴》区属处级单位共配备了125名专兼职编鉴人员,区域内高校、工厂、医院、金融单位、交通部门,共配备了72名兼职编鉴人员。除了政府部门的在编在职队伍以外,还向社会聘用了一些专业人才。如,根据杨浦高校聚集、历史悠久的特点,聘请了高校教授、地情专家、社会人士,还有对年鉴工作怀着感情,已退休的老同志担当志愿者,并发放聘书增加他们的荣誉感。他们或承担某一部分稿件的编写校对工作,或直接提供有价值的稿件,作为在职队伍的有力补充。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未来还可以考虑建立第三个序列,如成立学会、研究会,建设方志馆等,将更为广泛的人员充实进年鉴组织体系。
三、提升思想与业务建设这个“魂”,加强编纂队伍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
编纂队伍建设离不开思想和业务建设。缺失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的编纂组织体系,最多只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随着近些年来年鉴机构的新老交替和非专业人才的涌入,这方面的工作更显迫切。从大环境看,市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重利轻义、心态浮躁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从小的环境看,年鉴工作部门作为新机构、冷部门,不出显绩、不得实惠,记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却不纳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队伍容易在思想和业务上产生问题,思想与业务问题又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如,单纯业务观点,认为只要编好年鉴就是服务中心,导致在学习上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认为利用年鉴是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事,导致工作缺少主动性;认为年鉴主要作用是存史,现实意义不大,导致对新知识、新技能一味摒弃等。这种情况下,抓住思想建设这个“魂”尤为迫切和重要。
要呼吁各级领导(第一层级的领导)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以及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年鉴专家(第二序列的专家),提高对年鉴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加强领导、关心和支持年鉴工作。
年鉴工作者更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和肩负的重任,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感慨、哀叹、抨击一些不如意现象,不如抓紧时间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年鉴工作不会像“超级女声”那样一举成名,誉满全城。年鉴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守阵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编纂,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
同时必须要下好业务建设这步棋。
1.上好培训课
抓好人员的分层次、多角度培训。从业务培训的范围看,凡事从事年鉴工作人员(条与块)都必须参加培训教育。从培训的形式看,一方面,政府部门、上级指导部门、年鉴学会等相关部门都会对年鉴人员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我们《杨浦年鉴》编辑部积极争取,不放过任何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我们每年也会开展1-2批次的各单位部门撰稿员培训,针对上年度的年鉴工作和本年度年鉴撰稿的要求开展富有针对性地培训,并有意识地把新、老撰稿员分开来培训,增强培训效果,还会不定期开展摄影、条目撰写专项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性邀请上级部门、有关专家学者到杨浦、到我们中间来为我们授课指导,开展学习,2015年举办过5次培训。除此之外,年鉴工作者,特别是编辑部责任编辑的自我培训、自我教育也非常重要。培养、培训是外因、自身努力是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只有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受教的意识与观念,年鉴工作才能够常做常新。
2.走好实践路
实践锻炼是铸造业务素养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人才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编修能力,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等最终要在实际工作中去显现、磨练和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增长工作经验和胆识,要增加调查研究、到基层、到群众中去的意识和行动,在年鉴舞台上施展才干。今后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调研能力和理论素质,做到多听、多看、多走、多写,争取拿出几篇像样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
四、完善法制与制度建设这个“本”,为编纂队伍高效运转、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在队伍建设中,制度建设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水平,就是要用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为年鉴组织的高效运转保驾护航。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要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地方志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使全民的法律素养提高,从根本上保证年鉴组织的健全和年鉴工作的高效运行。而健全完善年鉴编纂工作制度,则是确立编纂流程合理与规范,调动编纂人员积极性,促进年鉴编纂工作朝着优质、高效、低成本运作的重要保证。
1.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编鉴也应当是年鉴工作的基本原则。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2011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并定于每年5月18日举行“上海市地方志法规宣传日”活动,区每年也都抓住这一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地方志法规,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年鉴工作从法律上得到了有力支持。如果地方志法规条例真正深人人心,年鉴队伍也必然得到保障,其队伍的连续性、供稿和编写人员的积极性也自然顺理成章地得到保证。但条例法规能否得到广泛的宣传并真正落到实处,为年鉴工作的开展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年鉴专职工作人员是否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年鉴这一文化产业和年鉴工作者的自身权益,是一个大问题。这需要年鉴团队每一个人的努力,尤其是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真抓实千。第一层级要做到知法、守法、执法,并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成为地方志法律建设的表率。第二层级要身先士卒,精心策划,积极做好宣传和贯彻工作,更主要的是以自身的实干,以“有为”的成果和权威的工作实效,教育和带动第三层级和社会序列知法、守法,同时起到地方志法规的社会监督作用,使整个年鉴工作团队和社会各界真正贯彻落实地方志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地按章办鉴,年鉴的制度化、规范化成为保证年鉴队伍稳定和高效运转的又一重要手段。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每年一鉴,常出常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年鉴实践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同时年鉴又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年鉴组织和年鉴工作高效运转,“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建设势必成为法律保障之外的又一有力武器。因此,在年鉴长期运转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组织制度,不断推进年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稳健推动年鉴工作持续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工作中,先后设立了年鉴培训、年鉴工作环节流程、年度评比检查奖惩等年鉴运转诸方面形成诸如职责制度、年鉴报送备案制度、年鉴检查评比制度、年鉴奖惩制度、稿酬支付制度等具体制度,并在年鉴实践中遵章办年鉴,不仅保证了年鉴的正常运转,而且从某一方面也调动了供稿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年鉴组织的健全。
参考文献
1、丁卫国,《浅谈年鉴编纂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年鉴信息与研究》期刊,2006年10月;
2、邓拴岐,《关于年鉴撰稿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宝鸡年鉴〉编纂工作实践》,《宝鸡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9月;
3、冯爱珍,《高校年鉴编辑队伍建设的现状与路径》,《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3月。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